不仅熬过低谷 还要“创”出未来——伊利900亿元营收背后的“抗周期”启示

Connor MXC抹茶交易所 2025-11-04 4 0

“业绩超预期。”这是公告评论区投资者对企业三季报的主流看法。事实上,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产业链上下游经营压力增加,我国奶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在消费复苏不均衡的背景下,伊利的业绩韧性源自哪里?构建行业“抗周期”能力的良方究竟是什么?带着疑问,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进了这家行业龙头企业。

不仅熬过低谷 还要“创”出未来——伊利900亿元营收背后的“抗周期”启示

10月30日,伊利股份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1至9月实现营业收入905.64亿元,同比增长1.71%;扣非归母净利润101.03亿元,同比增长18.73%。

“业绩超预期。”这是公告评论区投资者对企业三季报的主流看法。事实上,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产业链上下游经营压力增加,我国奶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在消费复苏不均衡的背景下,伊利的业绩韧性源自哪里?构建行业“抗周期”能力的良方究竟是什么?带着疑问,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进了这家行业龙头企业。

盈利引擎的“质变”与“扩容”

呼和浩特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的斑斓秋色中,超高速灌装机正以每小时4万包的速度静谧运转,每秒有11包鲜奶在数智系统监控下精准灌装下线。

“这一幕高效的生产场景,就是伊利发展速度的生动写照。”伊利集团副总裁韩飞与记者分享他最近的心得,“‘抗周期’核心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而是盈利质量与业务结构的双重优化。”

据韩飞介绍,2025年1至9月,公司基石业务液体乳稳居行业第一,实现营收549.39亿元。其中,金典有机乳铁蛋白牛奶等产品,成为节日礼赠市场爆款。

业务结构的“多点支撑”则让抗周期底气更足。深加工是奶业破解周期性波动难题的有效方式。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刘春喜表示:“一方面当原奶出现阶段性过剩时,我们要通过深加工把过剩的原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不仅拉长了产业链,更加提升了价值链;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升级,他们需要更精准、更个性化的产品供给。”

尼尔森与星图第三方市场调研数据综合显示:安慕希稳居常温酸奶细分品类第一;冷饮业务连续30年领跑行业,巧乐兹、甄稀等品牌占据市场核心份额,2024年实现营收、市场份额“双第一”,成为消费淡季的“稳定器”。

展开全文

“以前我国奶酪市场80%靠进口原制奶酪,原奶过剩时只能喷粉,现在我们要打通‘从一杯奶到一块酪’的完整生产链,把原奶变成高附加值产品。”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奶酪三期乳深加工项目设备经理刘鹏飞指着即将投入量产的生产线说,该项目设计日处理鲜牛奶600吨,涵盖稀奶油、淡奶油、新鲜奶酪、低脂凝块、乳清浓缩液及乳铁蛋白粉生产线。我国在乳铁蛋白等核心原料领域即将实现自主可控,乳业深加工产业迈入新阶段。通过深加工,每吨原奶的产值能提升2至3倍,既消化了过剩奶源,又为产业链创造了更大利润空间,让“抗周期”从“被动应对”变成“主动破局”。

更关键的是第二增长曲线的“破圈”。继上半年婴幼儿奶粉历史性夺得中国市场份额第一,拿下奶粉全品类“大满贯”后,伊利奶粉业务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前三季度,公司奶粉整体销量稳居中国市场第一,行业领先优势持续扩大。

“金领冠成了增速最快的头部婴配粉品牌;‘牛羊并举’战略下,悠滋小羊和佳贝艾特拿下‘全球羊奶粉销量与销售额双第一’。”韩飞说,目前已彻底改变了依赖液体乳的“单极结构”,形成“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抗风险格局。

全链创新的硬核支撑

“抗周期不仅要靠多点支撑熬过低谷,还要靠全链创新赢得未来。”韩飞说。

走进呼和浩特伊利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智能化养殖场景映入眼帘:奶牛佩戴的智能项圈实时捕捉数据,如有异常情况会快速预警;物联网传感器精准调控牛舍温湿度,为奶牛打造“宜居环境”;面部识别技术联动喷淋系统,按需为奶牛增湿降温……

“以前养牛靠‘经验估’,现在靠‘数据算’,成本‘算’下来,抗风险能力自然强了。”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畜牧主任工程师刘琪说,智能化改造后,牧场效益实现质的提升,每头奶牛产奶量提高10%以上,人工成本降低带动牧场效益提升12%。

这种“数据替代经验”的变革,是伊利全链创新的起点,也是抗周期的“源头活水”。

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科技感更为强烈,没有密集的人工操作,只有银色管道纵横交织,超高速灌装的牛奶下线后,直接由机器人精准码垛。

工厂负责人李永吉指着中控室大屏上实时跳动的数据说:“这是我们的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了全流程自动数据采集与实时分析。以配方奶粉为例,1分钟内即可完成20多项关键指标检测,确保每一批次产品参数稳定达标。”

据韩飞介绍,目前伊利全国所有工厂已完成智能化布局,并在乳制品行业率先全方位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数智化升级,构建“全周期、全流程、全渠道、全链条、全域运营”的消费者数字化平台。

研发端的技术突破,则让“抗周期”有了“高价值护城河”。第三方专利数据库Patsnap的检索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底,伊利全球专利申请总数、发明申请总量位居世界乳业十强第二、中国第一。

链主担当促产业共荣

“2017年跟伊利合作时,我只有500头牛,现在存栏1.2万头,日单产提了10公斤,还新建了智能挤奶厅。”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恒富牧场,提起近些年的发展,牧场主罗利恒喜笑颜开。他告诉记者:“伊利不仅派技术团队驻场,帮牧场解决犊牛存活率低、饲喂不规范的问题,还帮我们申请了2亿多元贷款升级设施,引进优质牛群。以前行情不好时只能‘卖牛度日’,现在靠技术和稳定收奶,再难也能扛过去。”

这种“授人以渔”的帮扶,是伊利作为链主企业的常态,也是构筑产业共同体、提升全链抗周期能力的关键。自2018年以来,伊利已帮助全国合作牧场降低养殖运营成本36亿元,公司在黑龙江省合作牧场平均单公斤奶饲喂成本降至1.62元,在河北省降至1.68元,引领全国合作牧场公斤奶饲喂成本迈入“1.6元时代”。

截至7月31日,伊利累计为14716户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1852.15亿元金融扶持;组建1000余人的技术服务团队,每年为合作牧场开展10余万次免费现场帮扶,带动合作牧场增收160亿元,惠及560万养殖户和农牧民。

“龙头企业的责任,不仅是自身发展,更要带动产业链共同升级。”刘春喜说,目前伊利所有合作牧场已全面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养殖,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单个牧场的竞争力,更激活了整个乳业产业链的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力量。

横向跨界合作则让“抗周期”的边界不断拓宽。2025年5月,伊利与同仁堂达成全面战略合作。“这不是简单的产品联名,是用‘药食同源’理念做精准营养,帮我们打开功能性赛道的新空间。”韩飞说,双方共建的“药食同源健康功效数据库”,已筛选出多款适合国民体质的配方,首款合作产品欣活纾糖膳底奶粉上市后,电商渠道增速超70%。此外,安糖健无乳糖牛奶、轻慕红参焕活奶粉等功能性产品持续热销,今年上半年功能性乳制品营收同比增长45%,在普通乳品消费疲软的背景下,开辟出一片“增量蓝海”。

“伊利每项业务都要达到数一数二的水平。如同木桶效应,只有各个方面齐头并进,才能够有持续的蓄水能力。”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表示。未来5年,伊利将重点布局乳深加工、功能性食品、健康水饮三大领域,研发投入年均增长不低于20%,力争培育3至5个百亿级新业务。这不仅是伊利的雄心,更是中国乳业从“规模领先”走向“价值引领”的跃迁之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