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大会上数万军民如厕问题如何解决?幕后保障揭秘——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现场数万军民的如厕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北京环卫集团负责天安门周边地区和长安街沿线厕所搭建、保洁,记者联系到了相关负责人来揭秘幕后保障工作。

精准布局

“我们的目标就是保证广场上的军民都能方便快速有序如厕。”北京环卫集团生产运营部负责人表示,保障团队提前进行推演,结合过往经验,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对厕所进行精准安排。

在人民大会堂东侧、国家博物馆西侧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设置厕位足、效率高的篷帐式厕所;像汽车一样的拖挂厕所放置在长安街沿线,如厕人员相对分散;单体厕所则安装在如厕人员相对较少的区域,三类厕所总计140座,提供3500多个厕位。

不光点位布得合理,厕位的空间利用也下足了巧劲。保障团队从细节上精打细算,反复调整厕位间距,在保证成年人转身、起身不局促的前提下,把多余空隙精准压缩;同时改进隔断设计,既省出了空间,又不影响保护隐私。这样一优化,在广场核心区域的厕位多出了20%。

科学搭建

“那四个半小时,真是一秒都不敢耽搁!”回忆搭建过程,北京环卫集团机扫公司副总经理董建刚心潮澎湃。为不影响天安门广场日常秩序,临时厕所的框架搭建只能在每日22点至次日凌晨2点半进行,四个半小时内必须完成进场、搭建、撤场全流程。

如何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团队反复琢磨。在东五环外的平房基地里,工作人员提前把钢架、篷布、螺丝等材料按搭建点位、次序编号装车,运输车队提前踩点路线,哪辆车先出发,哪种材料先到现场,背后都有精细考量,确保实现卸车即开工。

现场更要啃“硬骨头”。辅道路窄,叉车进不去,工人便肩扛手抬。最煎熬的是厕所内部施工,盛夏时节,在密闭帐篷内气温高达40多度,工人们的衣服湿透了,能拧出水来。“汗水模糊了眼睛,用衣袖一抹,便继续干活儿。”北京环卫集团机扫公司装备服务中心经理张志国说。

自7月3日在南池子开始搭建首座厕所,至8月8日搭建完工,北京环卫人用37个日夜完成了攻坚任务。夜间搭建主体,白天内部施工,口渴时灌几口凉水,困倦时就眯几分钟,全体施工人员无人言苦,关键时刻个个都是好样的。

纪念大会上数万军民如厕问题如何解决?幕后保障揭秘——

展开全文

纪念大会上数万军民如厕问题如何解决?幕后保障揭秘——

纪念大会上数万军民如厕问题如何解决?幕后保障揭秘——

专业守护

走进临时厕所,很多观众的第一感受是整洁、无异味。其实临时厕所背后有不少专业门道:比如采用真空冲厕系统,确保“冲得净、不飞溅,还省水”;在满足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加高隔板保障隐私;部分拖挂式厕所采用发泡冲洗装置,节约水资源的同时,提升了单个厕所的承载能力。

“纸巾、洗手液都适时补充,不会出现短缺情况。”北京环卫集团机扫公司装备服务中心经理助理徐书凯说,保障人员通过科学测算,定下“每小时巡查”的标准,纸巾盒也装在伸手可及的高度。

活动当日,广场欢声如潮,厕所保障团队全程“在线”:专业保洁员驻守每个点位,人走即清、满桶即运,始终维持洁净无味;维修小组背负工具包持续巡检,践行“3分钟响应、10分钟解决”的承诺;如厕高峰时,70余名引导员化身“流动指挥官”,实时调节男女指示牌,确保厕位平衡,实现有序如厕。

正午人群渐散,维修工张保卫已行走4万多步。他拖着酸胀的双腿说:“我们干的都是些小事,但能为国家盛典做一点贡献,听到人们说一句‘厕所真干净’,心里就快活。”

图片来源:北京环卫集团提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潘福达

评论